行业动态NEWS

首页 > 行业动态 > 活动

裴刚院士:联合同济大学所有附属医院统一筹划

201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2月4日立春,同济大学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召开。校长裴钢院士、副校长葛均波院士、校董唐春山及相关校领导出席,来自东方、十院、肺科等近三十位附属医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在上海,交大、复旦、同济三所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相比,同济地位相对较弱。酷爱读《三国》的葛均波认为:如果把交大附属医院比作魏国,那目前同济的实力还算不上蜀国。身兼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多职于一身的葛均波院士发表演讲,主题为"找准特色,让每一家医院都成功",引发各附属医院院长们的共鸣。
战略聚焦

同济大学本由医学起家,前身为德国人宝隆创办的"同济医学堂"。振兴医学是几代同济人的夙愿。用现任校长裴钢的话来说,这个梦想,正渐渐转变为理想。

无论科研还是教学,医学的基础始终在临床,治好病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提升同济各家附属医院的整体实力水平?裴钢开出的"药方"是:联合同济大学所有附属医院统一筹划,遴选并聚焦"医院群"中优势学科,进行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年后即将出台的"同济大医"、同济"十大医务青年"等评选活动,旨在激发与提高同济系统临床医生的职业自豪感与社会知名度。

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心外科专家刘中民教授认为: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同济医学系统最大的亮点可以聚焦心血管病治疗。他论证道:裴钢与葛均波,两位院士分别担任同济大学的校长与副校长,分别从事基础与临床研究,以这种实力为基础,联合同济系统各家附属医院、完全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才,一定可以把同济心血管病的这面大旗树起来。
成果初现

可喜的是,同济医学近年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数据表明,2004年到2014年十年间,同济医学院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量位居各学科之首,其多家附属医院功不可没,占同济论文总发表量的1/3。葛均波举例说,2014年附属东方医院的论文占同济大学论文发表总量的5.31%,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论文有36篇,发表期刊包括英国《自然》杂志,为球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

对比专职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压力巨大、头绪众多,但大量的病种结构与数量也成为临床医生们高水平论文产出的"源头活水"。从研究临床问题出发做科研,几乎成为所有临床医生们发论文的共识。与此同时,同济大学出台"双聘"政策,鼓励生命科学院、医学院的诸多教授对接各家附属医院做研究,以期优势互补。基础科学家与临床医生"结对子",不但催发了医学创新的迸发,更是促进了临床技术的提升,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后盾。
春寒料峭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同时也要顺应大势。国际医学界的普遍趋势为,在药物与手术治疗遭遇瓶颈的今天,以干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再生医学,代表着医学新时代的到来。国内对干细胞临床实验曾一度坚决关闭。在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千呼万唤未出来之前,先期投入人力、财务、物力研究干细胞,成为"先烈"与"领军"的可能性兼而有之。作为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国内再生医学的领军人才,裴钢的态度非常明确:干细胞是同济医学弯道超车的机遇。为此,同济大学多年前专门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联合各家附属医院开展以再生医学方向的干细胞研究,并汇聚大批人才、项目。

问题是,为何同济人愿意成为这场医学革命的先行者?裴钢套用上世纪20年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力最强的人,是利益既得者,不愿意参加革命;而实力最弱的人,则缺乏革命行动的能力。传统医疗体制内,同济医学不强,但在全国范围来讲,也不算最弱。顺势而为,同济人具备闯出一个新格局的能力与意愿。

在同济大学、中科院高研院、政府及多家企业的支持下,2015年初,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责任人单位建设的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项目,获批建设经费2.55亿元,其中政府资助1.05亿元,东方医院匹配和社会资本融资1.5亿元。该基地将建立干细胞制备与质检服务平台、干细胞技术产品中试平台、干细胞产业推广服务平台三大平台,汇聚同济、上海以及全国干细胞人才,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干细胞产业发展。